大學生生命意義觀之探討*

吳秀碧(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
賀孝銘(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羅崇誠(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助理)

*以下以簡要方式說明本研究之進行過程及研究結果

前言 -本研究使用團體焦點訪談法蒐集「大學生生命意義觀」之相關資料,採質性分析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目的在了解大學學生對生命意義及其內涵的看法,以及面對生命的態度。美國研究死亡學的學者早已發現,經濟活動直接和間接地會影響到人對於死亡的探度與對生命的看法。暫且不論媒體的驚悚報導取向,自殺議題的湧現,間接地亦呈現社會與人們對此議題的關切。而人對於生命的預期感是生命與生活的動力源(May, 1981)。在回顧過去這十年來(1992-2001),國內對於大學生的生命意義內涵探討的專論著墨並不見。他們的生活觀與價值觀明顯異於上一代的人,生命價值觀與意義觀的變異,亦是隨其影響而可能有所變動。因此,針對大學生的生命意義觀作深入的探討實,進而充實其生命意義感便顯得十分重要。

生命意義之定義 弗洛姆認為人應該以生活創造力來使自己的生命富有意義,並運用理智與愛的力量來為自己做最完全的發揮(引自Rainer1995)。而馬斯洛則認為人是透過自我實現來體驗人生的意義,而一個能自我成長的人,能應用其創造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並同時將自己帶進高峰的體驗中(引自Lowry, 1973)。羅洛梅(May1953)意義感的獲得是以個體為中心而創造出自我的最高價值,並且能夠體認到自己的意向,以及感受到自己有自由意志去做抉擇與愛的力量。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克 Frankl1963)認為人生的意義是展現在回應現實生活中隨處所預見的狀況,並且尋找與實踐自己所獨一無二的生活使命,進而藉此讓自我經歷其終極意義。根據耶洛姆在其作品中的分析,定義主要將生命意義分為二種概念性的意義: 宇宙性意義(Cosmic meaning):以及世俗化意義(Terrestrial meaning/ Secular personal meaning)(潘素卿,1997)。

 

涵蓋生與死的生命意義 人類已經能夠了解死亡對人類而言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說人類能預期自己死亡的終將來臨,進而了解到本身生命的局限。因此,人類面對死亡的態度也理應會對其生命的態度產生影響,並影響個人的生活。又如莊子於「內篇」所言:『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內篇﹒大宗師第六)。其所闡述者無非是一個長於生活者,必也長於看待死亡,反之亦然(陳鼓應註譯,1994)。生與死乃二元對立之觀念,生命的意義唯有透過對死亡議題的反思才能連貫與完整呈現(段德智,83,索甲仁波切,1997)。尼采(Frankl1963)亦表示,人唯有找到生存的理由才能承受任何的境遇(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因此,生命意義觀之內涵的探討必須包含死亡觀的議題才能夠進一步地彰顯生命意義的完整性。主張生命意義應涵蓋死亡議題的論點在許多著作中亦被探究(王明波,1994;商戈令,1994;傅偉勳,1993Yalom, 1980),而且生命態度與死亡態度(Neimeyer1998)、自尊與死亡態度(Davis, et. Al, 1978)、自我實現與死亡恐懼(Everts, 1978Wesch, 1971)以及自尊與死亡恐懼(Aronow et al. 1980&1981Davis, et al. 1978 和死亡焦慮 Durlark1972 亦均發現有相當的關聯性。因此,生命意義觀之內涵的探討必須包含死亡觀的議題才能夠進一步地彰顯生命意義的完整性。因此,將死亡態度與概念加入對生命意義的內涵探究中有其必要性。

 

生命意義的實徵研究 同樣地,對生命意義內涵的研究亦多著重於「生」的討論(何英奇,1987Miller1985Reker1984)或是對於「死」的態度分析(鍾春櫻,1994;藍育慧,1994)。何英奇(1990)以Frankl的意義治療理論所發展出來的「生命態度剖面圖之五點量表」將生命意義的因素歸納為:求意義的意志、存在盈實、生命的目的、生命控制、苦難接納以及死亡接納等六項因素。縱上所述,本研究認為生命意義應該納入個體對死亡的態度與觀感,而且不只是著重在單一層面以及單一項目的意義,而應該是包涵多個向度與層面的多樣性意義,同時也會因個體的差異而對不同生命意義內容有不同的重視程度。

 

研究方法 焦點團體是一種蒐集民眾對特定主題的認知、態度與行為的質性研究法,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能夠探索性地收集潛在的資料,適合在研究初期用來發現變相與變相間的關係,進而了解整體社會之現象(吳淑瓊,1992)。周雅容(1997)認為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焦點團體的理想人數為68人,而如果所研究的議題較為複雜時,亦可考慮更小的團體。因此,本研究採用焦點團體的質性研究進行。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本研究以窮盡法概念立意取樣,對大專院校學生進行受訪者的招募,包括綜合大學(中興大學、朝陽大學)、師範院校(彰化師大)以及技術學院(僑光技術學院)等四所,共進行四次團體焦點訪談。本研究每一次訪談為五人,預計受訪人數為20人,實際受訪人數除第二次參與者有一人缺席外,實際總受訪人數為19人,其中男性佔3人女性佔16人。年齡分佈為20歲至26歲,年級以大學四年制標準計算為24年級。受訪者有瀕死經驗者計3人,有面臨重要它人逝世經驗者有15人。有宗教信仰者,佛教佔4人,台灣一般民間信仰者3人,有基督教信仰者1人。

 

研究程序 發展工具: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中的焦點團體訪談(Focus Group Interview)法,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與分析後依自行設計之結構式訪談大綱。進行訪談:訪談過程委以有經驗研究助理執行,過程輔以攝影機收集資料,針對田野現象作一即時性地全像完整紀錄,並在訪談結束後,要求填寫基本資料表。資料轉換:在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委請工讀生將攝影資料作逐字稿轉譯,並在後續階段在針對逐字稿內容進行質性分析。

 

研究工具 依據研究的問題,在參照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自行設計「大學生之生命意義結構式訪談大綱」(參閱附錄一)並進行兩次的團體焦點訪問試訪後,修改訪問內容,並改進訪談程序與結構。

 

資料分析 在將訪談內容之逐字稿內容進行編碼後並依其所隱含之相同因素加以分類,再經與專家小組討論後,將訪談內容歸納出四種生命意義的向度,亦即生存層面、生活層面、存在層面、以及死亡層面。 編碼規則除了生存層面為二碼外,生活層面、存在層面、以及死亡層面均為三碼。

 

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大學生生命意義觀包含四個主要向度,分別為生存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存在的意義、以及死亡的意義。今分述如下(詳見圖一)。生存的意義包括求生存的意志、健康的身體以及身體與物質性的美感。生活的意義主要有二大類別,分別是人際關係以及自尊。其中在人際關係方面,依據其接觸範圍區分為對自己的關係、與家人的關係、以及與社群的關係;在自尊方面,則包括價值感和責任感二個向度。存在的意義主要有二方面:一是追求自我實現;一是追求自我認同。死亡的意義可分為信念以及態度二大項。其中信念中包括三種,亦即輪迴觀、現世觀以及永生觀。態度則包含接納、不能主宰、恐懼、解脫以及死亡自主等五項。

 

根據結果分析後顯示,大學生生命意義感主要來自四個向度,亦即生存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存在的意義、以及死亡的意義,這驗證了生命意義是包涵多個向度與層面而且有多樣性意義,亦證明死亡與生活態度是有關聯的。研究發現生存的意義的逐字稿的數量上只佔內容不到十分之一的量,與其他三個向度相較之下顯然著墨不多。生存的重要性由此判斷,似乎對大學生而言生命意義的重點。著重生活而非生存,是否意味著整體經濟環境的改善會對大學生在對生命意義的認知上著重於生活上的意義而不是生存的意義有關,或者是對處於青少年後期以及成年前期的個體在發展上,如Erikson所言,有其一定的重要發展任務。再者,死亡意義對大學生而言,其認知到的部分乃是對死亡的態度以及其所握持的生命信念。在其對生命永恆性的信念方面,儘管敘述上有所差異,但是仍接近佛教觀念的輪迴、西方基督教或是天主教的死後永生觀、以及抱持著近似科學觀念的只有一生一世的想法。而且對死亡產生恐懼對大學生是有普遍的特性。簡言之,死亡對大學生的影響以及衝擊的差異乃取決於其所持有的態度即信念,並不因個人背景變項而有的重大的歧異。

 

附錄(一)     「大學生之生命意義結構式訪談大綱」

 

²         就你所知道一般同學對他們自己人生的看法是什麼(還有沒有別的)?那麼你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又是如何?(怎麼樣生命才有意義、價值;將其價值判斷抽出)

²         你覺得什麼樣的生活最有意義?那現在沒法達到這總生活是因為有哪些阻礙?

²         在何種情況下你可能會認為活著沒有意思,不如死了算了?(可以與其他人做比較的動作)

²         你對死亡有何看法?你認為有無前世今生? (其行為上受到什麼影響;對意識到死亡有無因此影響價值觀念)(有無前世今生的信仰皆可繼續問為什麼)